经籍览观: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

中国的图书分类历史源远流长,唐初官修目录《隋书 · 经籍志》是第一部正式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的目录。除《隋书 · 经籍志》外,《旧唐书 · 经籍志》《新唐书 · 艺文志》《宋史 · 艺文志》也都是官修史书的图书分类目录,不仅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也延续了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另有一部《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录了日本国平安前期为止的传世的汉籍总目录。该书借鉴《隋书 · 经籍志》,成书虽晚于 《隋书 · 经籍志》 ,却早于《旧唐书 · 经籍志》,所著内容与国内官修史书目录可以相互补充,同样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这五部目录的研究,可以窥得我国古代书籍分类之一隅。

《经籍览观》可视化系统

但时代所限,古书上的目录仅是文字和数目的列举,很难直观地比较五部目录内记载的书籍数目、作者数目的分布,遑论比较不同目录间单个作品的归类变化,研究目录分类的演变。由此,我们设计了《经籍览观》可视化系统。首先通过细致的数据处理,提取古籍中收录的书籍的关键信息,诸如书名,以及相关的著述者、注疏者等,再将收集的数据层次化,作为可视化的数据基础。

《经籍览观》是一个交互式可视化系统,以聚类图的形式动态展示各古籍目录中经史子集每一家的具体分布,并通过动画变换的方式,揭示不同目录间收集书目和归类的变化差异;以星座的连接形式观察一部书籍相关的作者,同一作者著述的相关书籍。《经籍览观》提供了目录横向和纵向的直观对比,方便学者通过对目录的概览性认知直接在文本中定位研究问题,提高研究效率,也便利使用者对我国古籍目录分布有直观了解,激发对古籍书目的兴趣。

《隋书 · 经籍志》 中收录书籍分布图

在展示目录书目的层次结构关系时,系统采用了多宝格的背景来对空间进行划分。首先根据目录的结构,空间被大体地分为了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每个目录的次级分类将围绕该四个区域空间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类内的条目被分别存放在多宝格的单元中,其中的每一个点代表目录中的一个最小条目,即一本书籍,点的大小代表该书目的卷数。

通过点击,可以深入“经、史、子、集”其中任意一部。《经籍览观》通过更多视角帮助使用者对类内的书籍条目进一步深入探索。用星空中璀璨的“星座”,展现类内的书籍与作者的联系。

以书籍为中心的星空图

当以书籍为中心进行展示时,我们展示了为该书籍做出贡献的人物,包括了作者,做注者等,即参与贡献的形式可以是注、撰、句、解、正等;星座的中心节点代表从该书本身的作者或相关贡献最大的参与者。例如《后汉书》就有共11位作者为其写注做解。

《后汉书》的贡献者星座图

当以作者为中心进行展示时,我们同样使用一个中心节点对应作者本身,并将该目录内的所有该作者参与创作的书籍围绕中心布局,并使用力导向防止节点堆叠。例如东汉经学家郑玄就有20部著作被收录进旧唐书经籍志中,其著作包括如对《孟子》的注,《周易》的注等等。

作者中心星座图
郑玄及其著作星座图

借助可视化系统,让古籍重新活起来。 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理解目录学,才能真正理解各类经典名著。正可谓“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让我们从目录变迁的视角,纵览我国古代书籍著作。

该作品在ChinaVis 2022 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数据可视化竞赛的“中华古籍数字人文创意”赛道中,获评三等作品。参赛队员:邵汉宁,虞嘉成,魏大同,崔天瑞,张毓祺(本科同学);指导老师:袁晓如,魏婧婧(湖北工业大学)。

在线页面是https://vis.pku.edu.cn/abcatalog/,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在线使用,并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