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存档: zipeng.liu

IEEE Pacific Visualization 2015 Day 4

今天是第八届IEEE Pacific Vis会议的最后一天。会议内容全部安排在上午,分为三个部分,拓扑结构可视化和体绘制,多变量和高维数据可视化以及闭幕仪式。

在 Topological Visualization and Volume Rendering 这一部分中,印度科学院的Vijay Natarajan等展示他们在标量数据拓扑结构研究方面的两个工作。第一个工作构造了完全极值图(Complete Extremum Graph)来抽象标量数据,用于探索数据中的相似结构,并且还定义了一种基于最大权重公共子图的距离度量方法对标量数据进行比较。另外一个工作定位于标量数据 contour tree 的计算效率问题,他们提出了一种快速,并行的构造算法,在数据大小超出内存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进行计算。值得注意的是,Vijay Natarajan 在 PacificVAST 研讨会上就展示了他们之前在标量数据对称结构的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也是基于标量数据中的 contour 和极值等拓扑信息。 继续阅读 »

IEEE Pacific Visualization 2015 Day 3

今天是 Pacific Visualization 正式会议的第二天,王飞跃教授做了主题演讲,此后有 3 个 full paper session 、 poster session 以及 banquet。

Keynote 是王飞跃教授做的演讲,题目为 Visualization and Knowledge Automation: Enterprise 5.0 and Parallel Evolution,这篇论文主要内容是论述可视化对于平行虚拟现实改革的推动作用,所谓平行就是指 ACP 的平行理念,也就是人工社会(Artificial Societies)+ 计算实验(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 平行执行(Parallel Execution)。从本质上来讲,ACP 的平行理念的 核心就是把复杂性与智能化系统“虚”的和“软”的部分建立起来,通过可以定量实施的计算化、实时化,使之“硬化”,真正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而所谓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正是支撑 ACP 方法的核心技术。可视化方法也将成为支撑 ACP 并大力推动平行虚拟现实改革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继续阅读 »

IEEE Pacific Visualization 2015 Day 2

今天是会议正式议程第一天,包括了开幕式、 主题报告(Keynote)、2 个 full paper session 以及 3 个 notes session。

Keynote 讲者是来自 Linköping University 的 Anders Ynnerman 教授,他的报告题目为《抽丝剥茧——从火星陨石到木乃伊》(Inside Information – From Martian Meteorites to Mummies)。 继续阅读 »

IEEE Pacific Visualization 2015 Day 1

可视化三大风云际会之一IEEE PacificVis, 时隔六年再次来到中国(上一次是2009年在北京举办),于今年4月14-17日于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今天一早北大可视化小组一行20名参会代表来到了位于蒙民伟楼的报告厅。正式会议开始的前一天是IEEE PacificVis VAST研讨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可视分析研究者作专题报告。 继续阅读 »

超图查询系统对多维数据高阶联合关系的可视分析 ( Visual Analysis of Higher-Order Conjunctive Relationships in Multi-Dimensional Data Using a Hypergraph Query System )

对多维数据的可视分析是可视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工作研究如何通过可视分析探索多维数据中的维度关系。在这篇文章[1]之前,多维数据的可视分析大都集中在对低阶(2-3个维度)关系的探索,即使有像属性关系图上的交叉筛选 [3] 等技术,对高阶维度关系的探索也不够直观和高效。本文在前面交叉筛选 [2] 和属性关系图 [3],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图的可视查询语言,来解决高阶维度关系的探索,包括维度间关系和维度内关系。文章对该语言的表达能力做了分析,以及如何使用交叉筛选对其表达能力进行扩展。

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