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可视化暑期学校设计作品 6 – “桥见中国”中国桥梁可视化

本作品为2023年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作品之 6 – “桥见中国”中国桥梁可视化。作品从艺术的视角出发,通过体验性的交互模式,尝试拉近用户与桥梁的关系。将中国桥梁的数据和形态转化为抽象的视觉语言,展现了中国桥梁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引言

桥梁长度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各类型桥梁中,中国均占据半数以上。中国桥梁已成为中国的亮丽名片。如今,中国桥梁工程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桥梁大国迈进桥梁强国,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收集与整理

数据简介:世界大桥数据集汇总了世界各地长度超过3,000米(9,800英尺)的桥梁。其中包括名称、长度、最大跨距、建成年份、用途、地点等大量信息。

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数据概要:1733行,5个属性

数据清理:收集并处理数据,查询准确地理数据。

注:由于数据信息非常多,同学们首先将数据进行清洗,过滤掉不能被IDE读取的符号及数字信息中的分隔符号(例如1,928,000)等以便进行数据对比以及后续的操作。

①根据数据的各种属性长度、最大跨距、建成年份进行排序,对用途一列进行分类为16种用途,包括“高速铁路”、“公路”、“铁路”、“地铁”等。

②根据地点进行分类,可以发现中国的桥梁在其中占比为79.2%,考虑将目标从世界桥梁凝练为中国桥梁。​通过对省市进行分离,可以确认桥梁的分布和起点,为后续的结构图做准备。

③查询桥梁始发、到达的经纬度。

原始数据结构

基础数据分析Ⅰ

基础数据分析Ⅱ

最终数据形态

可视化与交互设计

设计目的:

探索数据艺术化表达的新方式

灵感来源:

设计形态采用桥梁线型形态映射,对应桥梁数据的长度,宽度,高度,始发地与目的地,桥梁类型,功能等,采集桥梁的经纬度数据作为地理定位,桥梁的视觉可视数据呈现在中国地图上而生成抽象的极简语言,与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有异曲同工的对应。色彩按照桥梁的功能分类,色彩与大桥的线型构成完整视觉画面。交互以地图上的桥梁线条的放大与缩小展现不同画面,不同色彩的桥梁代表不同数据分类。

元素提取:

基于桥梁形态,对其进行轮廓化、图形化、风格化的处理,将最常见的桥梁转化为独特的风格元素用以支撑后续系统的视觉呈现。

设计亮点:

系统演示

①系统初始状态为简化的中国桥梁图形所构成的抽象地图,用户可以通过时间轴、桥梁类型筛选栏筛选出特定时间段与特定类型的桥梁。

②系统右下角的功能键可以实现对用户所选桥梁的缩放,放大的桥梁与画面中原有的基础桥梁信息构成形体与色彩的对比与冲突,呈现出一副独具特色的视觉效果。并且根据用户所点选的桥梁不同,最终系统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画面,即千人千画。

不同用户点击呈现的画面

结语

中国桥梁是大国文化与形象的重要代表,但是其相对专业的桥梁文化与学术语言,会让普通观众产生距离感。因此该项目从艺术的视角出发,通过体验性的交互模式,尝试拉近用户与桥梁的关系。将中国桥梁的数据和形态转化为抽象的视觉语言,展现了中国桥梁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探索具象数据的抽象呈现形式。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中国桥梁,激发人们对其艺术和文化的兴趣。

课程设计《桥见中国》

小组成员:冯捷琳 复旦大学、翁岩 湖北工业大学、田一江 密歇根大学、郑中 澳门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袁晓如 北京大学、徐瑞鸽 雪城大学

暑期学校优秀课程设计将陆续收录在可视化看中国网页:

https://vis.pku.edu.cn/vis4china

暑期学校网页:

http://www.chinavis.org/s23

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欢迎各方面合作,有兴趣者联系 xiaoru.yuan[at]pku.edu.cn

发表评论?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 - 你可以用以下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