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7月10日-23日,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在京举办。暑期学校邀请海内外在可视化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知名学者,面向国内外学员开放,系统探讨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通过跨学科合作的方法开展可视化实践。
继续阅读 »2023年7月10日-23日,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在京举办。暑期学校邀请海内外在可视化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知名学者,面向国内外学员开放,系统探讨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通过跨学科合作的方法开展可视化实践。
继续阅读 »近日,来自牛津大学的研究者和北京大学智能学院袁晓如课题组紧密合作,汇同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为等机构研究者,对各国历史早期创建的可视化进行了系统收集,构建相应数据集。研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相关论文被可视化领域旗舰国际会议 IEEE VIS 2023接收。该工作系统构建了一个各国历史早期可视化数据集,涵盖各国早期超过13000余件可视化工作,为未来可视化和人文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继续阅读 »近日,北京大学智能学院袁晓如课题组和中文系杨海峥课题组取得重要跨学科合作研究进展,针对中国古籍在日本流传时空路径分析的研究工作被可视化领域旗舰国际会议 IEEE VIS 正式接收。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书籍的传播即文化的延伸。中国的古籍很早就流传到朝鲜、日本以及欧美,外国人通过中国的书籍来认识、理解、诠释和研究中国文明,书籍的流传是中国文化在异域文化背景下的自然延伸。“汉籍”一词来自日本,是指中国人用汉字书写的书籍。汉籍作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不仅承载和弘扬了中国文化,也见证了全球文化的交融。在汉籍流布史上,中日间交流历史悠久,影响也最为深远。汉籍传入日本并在日本传播和被接受,其中许多细节已不可考,但借助现存古籍中的序跋、牌记、藏书印等信息,仍可推测其流传与递藏的轨迹。如图 1,经由详细考证,可以部分推测南宋刊本《东坡集》的海外流布时间线与流传轨迹。
继续阅读 »在暑假刚刚过去的2022年参加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数据可视化竞赛中, 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在“中华古籍数字人文创意”赛道三项作品全部获奖,其中包括二等、三等、提名作品各一项。
“中华古籍数字人文创意赛道”题目1提供的中华古籍原本图片数据集,包含碑帖件,成碑时间集中在唐朝期间,由包括王羲之(集字)在内的14位名家书写,当前分布于全国11处城市。实验室团队针对题目1分别从从书法的变化和形状角度完成作品《芳翰流形-流变》、《芳翰流形-形韵》;题目2提供的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包括舊唐書經籍志、日本國見在書目録、宋史藝文志、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等。北京大学针对题目2提交了作品《经籍览观》。
弹幕已经成为人们观看在线视频的重要组成,屏幕中一串串飘过的文字,蔚为壮观,甚至完全覆盖整个屏幕。一个视频中弹幕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视频的热度,弹幕的内容则体现了用户对于视频的关注点。弹幕也成为观众和up主之间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梁,是对于视频创作的重要反馈。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研究组陈帅等人[1]结合up主对于弹幕的分析需求,设计了一个针对视频集中弹幕进行可视分析的系统。该系统不仅从语义、时间、发送用户等角度对弹幕进行多个维度的分析,还基于弹幕的视频时间和发送时间检测出潜在的用户观看视频行为。该工作全文发表于2022年欧洲可视化会议(EuroVis 2022)。
继续阅读 »2022年7月11日-24日,第十三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成功举办。今年的暑期学校邀请多位海内外在可视化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知名学者,面向来自各地的学员系统讲授、探讨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
继续阅读 »2022 年 2 月 10 日星期四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十期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国际学术报告成功举行。此次报告特邀蒙纳士大学数据可视化和沉浸式分析实验室 Tim Dwyer 教授担任讲者。
继续阅读 »2021年11月4日(周四)晚,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座计划暨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期可视化与可视化分析国际学术报告成功举行。此次报告特邀维也纳科技大学可视计算与人机交互中心的Eduard Gröller教授担任讲者。Gröller教授也是VRVis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员。Gröller教授于2009年当选欧洲图形学协会(Eurographics Association)会士,荣获2015年Eurographics杰出技术贡献奖,2019年IEEE VGTC技术成就奖。
继续阅读 »2021年7月26日,第八届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ChinaVis 2021)第二天的活动有条不紊地举行,包括数据可视分析挑战赛、可视化暑期学校课程项目汇报、论文报告和专题报告等多个部分。
继续阅读 »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