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ChinaVis 2020)Day 3

11月3日是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ChinaVis 2020)的最后一日。当日上午,在主会场进行了大会第二场圆桌论坛,艺术特邀报告,关于文博的特邀报告,以及闭幕式。大会到此圆满成功。

上午的第一个环节是《可视化与艺术的跨界融合》圆桌论坛,邀请了来自可视化和艺术领域的四位专家学者。来自北京大学的袁晓如研究员首先指出,可视化本身就是艺术和技术的融合。他分享了可视化体系下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并介绍了疫情期间可视化领域和艺术领域的合作。他还分享了ChinaVIS大会艺术项目的发展历程。来自天津大学的张加万教授阐述了对可视化和艺术关系的看法,技术的极致时会和艺术相通,但现在还有很长的距离;艺术需要可视化领域提供更好的工具来传达想法。来自上海美术学院的李谦升老师介绍了艺术家的特点,即更多提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他还介绍了艺术随技术演变的历史,认为新技术为艺术提供新需求、新平台。数可视创始人黄志敏结合自己进行数据新闻的实践,讲述了可视化技术、设计、传播等领域融合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图1 可视化与艺术的跨界融合圆桌论坛

四位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见解。袁晓如研究员强调需要认识到可视化领域本身就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需要主动提升两方面的素养;张加万教授推荐大家培养艺术方面的爱好,陶冶情操,促使技术向艺术的高度发展;李谦升老师建议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了解学习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知识;黄志敏指出用人单位需要和欢迎跨界人才,希望大家能在各个领域融会贯通。

艺术家Nathalie Miebach带来第二场艺术特邀报告。Nathalie Miebach是一名美国波士顿的艺术家,她介绍了将天气等科学数据通过雕塑与音乐的艺术形式可视化的工作。 Nathalie认为,她的作品拥有许多不同的解读方式,在艺术博物馆里,它们是艺术品;在科学博物馆里,它们是科学数据可视化作品;在音乐厅中,它们也许又变成了一种另类的乐谱。Nathalie的作品给了我们更开阔的思考:可视化并非隔绝于艺术而局限在科学领域的,可视化应当是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图2 Nathalie Miebach 的科学数据的艺术形式可视化

艺术报告之后,大会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周明全教授作特邀报告。周明全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可视计算赋能文化产业:从“兵马俑复原”到“非常秦腔”》,报告主要介绍了可视计算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应用,包括数字化兵马俑的虚拟修复的基本方法和关键技术以及用信息技术沉浸式展示,虚实结合和交互方法,为中华戏曲鼻祖秦腔的信息化、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提出了新的方法。周教授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需求。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如何将文化与科技进行深度融合显得更加必要,这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的进步,同时还可以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图3 周明全教授作特邀报告

最后进入闭幕式环节首先进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大会公布了挑战赛、艺术竞赛、论文、综述等获奖情况。来自天津大学李泽宇等人的作品和来自北京数字观星科技有限公司王庆红等人的作品获得ChinaVis 2020挑战赛一等奖;来自南京艺术学院潘叶娣等人的作品《功夫之咏春太极形意》、中国传媒大学杨从嘉等人的作品《扇形SILHOUETEE》、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季佳宁等人的作品《疫情下的世界》、江南大学朱钧霖等人的作品《湖南特色音乐文物可视化互动网页》获得艺术可视化学术竞赛金奖;来自同济大学金卓宸等人的论文《EcoLens: Visual Analysis of Ecological Regions in Urban Contexts Using Traffic Data》获得最佳论文奖;来自北京大学刘灿等人的综述《深度学习驱动的可视化》获得了最佳综述奖。

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主任袁晓如研究员,宣布了未来两年ChinaVis的举办地点。ChinaVis 2021将于武汉举办,而ChinaVis 2022将于香港举办。在ChinaVis 2021的宣讲环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刚教授代表筹备委员会,介绍了将于明年在武汉举办的ChinaVis大会的筹备情况、时间、地点等,并介绍了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欢迎大家参会之余体验。

图4 专委会主任袁晓如研究员宣布未来两年大会举办地

最后大会主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苗启广教授对众多参会者的参与,组织委员会的付出以及志愿者与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作为中国可视化领域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每年的ChinaVis会议不仅有全国的可视化专业人员的参与,还吸引了许多相关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工业界的从业人员,已经成为了国内可视化研究人员交流和分享的重要平台,极大促进了国内可视化的研究与发展。我们明年武汉见!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