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ChinaVis 2021)于2021年7月24日至27日于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进行。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研究组袁晓如研究员与二十余名学生参加此次会议。24日是正式会议的前一天,与大会相关的若干活动在这天进行,包括第四届中日可视化交流研讨会、两个可视化相关课程、博士生论坛、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会议及会议委员会工作会议等内容,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可视化领域专家学者参加。
本次在武汉弘毅大酒店举行的中日可视化交流研讨会已经是第四届。 研讨会由袁晓如研究员首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随后来自日本的学者为我们带来了六个talk。第一个talk来自日本庆应大学,讲者为我们带来了两个在法医学领域应用可视分析的工作。第一个工作FORSETI是电子法庭文书的法医尸检系统,为法医尸检提供帮助。第二个工作THEMIS通过对比伤口的形状和颜色特征,来帮助法医寻找可能存在的已有的相似伤口。
第二个talk研究了放射性元素沉积过程的多元地理空间数据。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使福岛核电站泄露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而该工作则是从剂量率和海拔高度出发,结合地理信息,帮助专业人士识别不同类型的放射性元素沉积过程。
第三个talk是由神户大学的Naohisa Sakamoto教授为我们带来的有关原位可视化的研究。在传统的可视化中,从超级计算机上产生的模拟数据到可视化端需要花费大量的I/O开销。而原位可视化将渲染等工作放在超级计算机上进行,从而减少了I/O的开销。但是,原位可视化需要预定义可视化的参数,并对于时序数据来说会绘制大量的图片,花费大量的时间。该工作则可以自动识别重要的时空区域,只选择重要的数据进行绘制。
第四个talk来自京都大学的小山田耕二教授。他为我们介绍了几个在可视化中使用神经网络的工作,包括从电磁场分析结果中提取等离子体区;以及使用神经网络进行体绘制的工作。
第五个talk讲述了有关层次结构的图的可视化的研究。讲者讲述了层次图的布局方法,并基于普通图的评估方法,提出了层次图的评估准则。
第六个talk由筑波大学的教授带来,讲述了有关颜色方面的研究。颜色在可视化中十分重要,但在一些情况下颜色却会被不恰当的使用。研究者提出了color space viewer来帮助用户理解颜色空间的特征和颜色之间的区别,并提出了color-ramp maker来帮助用户生成用于展示数值的color ramp。
最后来自中日的研究者们共同对可视化及中日可视化研讨会的发展展开了讨论。
与中日可视化交流研讨会同步进行的还有可视化课程。首先,四川大学的朱敏教授从课程开设过程、维度考虑与设计、教学实施情况和问题与讨论四个方面介绍了可视化教学的不同维度。课程开设时需要定义课程性质(面向本科),确定课程内容体系(信息可视化为主),搜集相关教学资源(教材+MOOC+前沿论文)并明确考核方案(非标准考核、个人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维度考虑方面,朱敏教授提倡创建融合创新的课程团队,授课不只是老师的教学单向传递,还邀请学生和校外专家共同授课。课程评价方面,她认为脱离标准考试的“非标考核”应该被精心的设计,同时考虑评价的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朱敏教授认为深度融合知识讲授与实践教学十分必要,她要求同学以组为单位在课程结束后上交课程设计。疫情以来,她还在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当前教学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饱满度过高的考核方式让学生选课望而生畏,导致去年没有顺利开课等。朱敏教授希望通过与同学交流讨论,倾听他们的意见来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和考核机制。

课程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数据可视化叙事,由南京艺术学院的陈皓教授、云南艺术学院的梁芳教授和上海大学的李谦升教授分享。
陈浩教授在线分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项目以及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进行的相关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题的目的是对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以全新展示,从而促进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播。陈教授指出,确定叙述逻辑框架时,可以多种框架并存以全面展示,也可以一种框架为主,如工艺流程。陈教授介绍了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关于云锦的信息图,展示了云锦织机结构、织造流程、种类等;中国功夫的信息图选取了咏春、形意和太极三种知名武术,根据其特点进行设计,例如对于咏春通过木人的形状展示该武术的动作;针灸信息图则与对应的穴位相联系。在设计形式和风格上,需要充分考虑非遗项目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并举了蓝印花布、《本草纲目》、中国古塔等精美作品。

梁芳教授以云南传统村落保护计划为例,介绍了关于可视化表达如何助力民族乡村振兴,并从村落形态、建筑、传统技艺和服饰、劳作技能、设计创新和生态保护六方面介绍了相关工作。针对这六个角度,她介绍了的相关工作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设计。对于村落,她关注建筑、森林、水系和梯田的分布,以及四种因素如何相互影响。在建筑表现上,她分享了传统建筑建造过程的信息图。收集大量传统服饰和技艺并进行展示和分析,例如不同民族的打歌动作分解的展示,以及对服饰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比较,发现民族服装形成的历史原因。劳作技能通过植物生长过程和劳动过程分解来展示。而对于环境保护的主题,则设计了污染对不同生物的影响的信息图。

李谦升教授通过讲解他们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可视化的过程,讲授了如何选择更有故事性的角度和叙事方式。叙事的考虑包括故事的目的、素材的来源、叙事方法和叙事技巧。他介绍了鸟笼、明城墙、紫禁城历史、春晚可视化、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制作的视频、预期寿命可视化等工作,使听众对叙事的重要性有了整体和全面的了解。他还通过介绍他们组在盘绣、藏文书法方面的设计过程和最终成果,启迪大家选择合适的叙事角度。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