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ChinaVis 2019)于2019年7月21日至24日于成都龙之梦酒店会议中心进行。7月24日是正式会议的最后一天,会议内容包括圆桌论坛,特邀报告以及闭幕式环节。
圆桌论坛:可视化未来展望
来自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Thomas Ertl教授,来自美国石溪大学的Arie Kaufman教授,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屈华民教授,来自北京大学的袁晓如研究员,来自天津大学的张加万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可视化未来展望”的圆桌论坛,分别讲述了对可视化未来的展望。

圆桌论坛:可视化未来展望
Thomas Ertl 教授是可视化及可视分析领域著名学者,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可视化及交互系统中心和可视化研究中心带头人。在关于可视化的未来发展的介绍中,Thomas Ertl展示的主题是“The Future of Vis is bright”,Thomas Ertl教授表示,要让可视化的未来光明,我们需要做到:首先是可视化领域的增长,加强IEEE VIS, EuroVis, PacificVis,ChinaVis;其次是以一个合作的态势去推动可视化,而非各个子领域例如scivis, infovis相互竞争;再次是与计算机其他领域保持密切关联,例如CV,ML,VR/AR,HCI等;接着是探索新的应用领域;最后是我们作为作者具备更广泛的创新和贡献的视角。
Arie Kaufman教授是美国石溪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杰出教授,视觉计算中心主任,无线与信息技术卓越中心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发明家学会院士,IEEE院士,ACM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Arie Kaufman演讲的主题是“Visualization is Alive and Kicking”。在2003年,Bill Lorensen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可视化的消亡:可视化是否可以脱离目标用户存活下来?”,对此,Arie Kaufman教授是赞同的——如果与使用者脱节,可视化领域将逐渐消失。在研究者看来,可视化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在多领域都有其价值且可能在这些领域内带来变革,再者新的技术、新的相关会议、新的分析方法等都推动着可视化向前发展,似乎可视化与“消亡”二字相距甚远。但是,研究者绝不可以忽视目标用户的重要性,只有注重与使用者、合作者的交流,关注现实需求量大的课题,关注新兴技术与可视化的结合,才能真正推动可视化的持续性发展。在未来的可视化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目标群体的需求,与工业或是学术上的目标群体建立起合作关系,与合作者共同去探索新的挑战;另外,需要关注新的技术和算法,将它们结合到可视化的研究中。最后,Arie Kaufman教授回到演讲的主题,“Visualization is Alive and Kicking”的含义即——可视化不仅能继续存在,还将变得更加有活力。
屈华民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与工程系人机教授,交互实验室主任。本次屈华民教授展示的主题是“Make Visualization Magic Again”,屈华民教授首先回忆了1990年代,在Arie Kaufmen教授的带领下,可视化在体绘制等子领域蓬勃发展,人们对于可视化有着神奇一般的感受,接着屈华民教授展望了接下来可视化的一些方向,以令可视化再次神奇起来。首先是在大数据领域,屈华民老师主要从奥巴马的大数据计划入手,讲述可视化在大数据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接着,尽管可视化如同魔法一般吸引人,屈华民老师介绍了当前可视化发展还存在的问题,先是当前可视化系统主要通过手工作坊式的方法进行生成,效率低;其次是产业和学界有着差距;接着是论文的低增长、博士产量的低增长。随后屈华民老师介绍我们应该让可视化变的吸引人,那就是发展上游、下游的+vis、vis+、vis4vis等方向。最后,屈华民老师鼓励大家道,要一起团结起来让可视化更加神奇。
袁晓如是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CSIG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袁晓如研究员认为,可视化的未来在于以下两方面:面向科学的可视化,面向大众的可视化。目前在北京,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可视化中心已经开始建设,这是面向从人到细胞到分子的分析,可视化也参与其中。袁晓如研究员接下来介绍了几项实验室的工作:iVisDesigner,这是一个可视化设计工具,支持用户通过交互的方式,快速创作可视化展示形式,无需编程;它针对的用户群是拥有大量,类型丰富的数据,且希望快速进行数据探索分析。GoTree,这项工作设计实现了针对树可视化的语法,可以帮助没有可视化经验的用户,仅仅通过简单的语法创建可视化。目前可视化发展已经进入智能时代,袁晓如研究员介绍了一篇实验室的工作“Q&A”,针对数据及用户提出的问题生成可视化以解释问题。
张加万教授是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视觉计算与高性能计算学科团队负责人,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国家文物局文物本体表面检测与分析重点科研基地负责人。张加万教授的演讲主题是“Future of Visualization: from the prespective of topic evolution”。张加万教授首先介绍了可视化、人机交互、图形学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位置,他强调了这三者密切的关联;接着张加万教授介绍了Golex这项工作,从中可以看出可视化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联系;然后张加万教授介绍了1999年前十个可视化问题及2004年前十个可视化问题。最后张加万教授回顾了过去30年计算机科学和可视化的发展、变革,并且依此为未来可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
大会特邀报告
本次大会的特邀报告来自美国国家发明家学会(NAI)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可视化领域奠基人Arie Kaufman教授。报告题目为《Immersive Analytics with Machine Learning》。Kaufman教授介绍了其所在实验室针对沉浸式可视化搭建的Reality Deck显示环境,该环境显示平面由400多块显示器拼接而成,超过240个GPU核渲染,提供高达15亿像素的显示,提供手势、声音等交互方式。接着,Kaufman教授在介绍了在该平台上使用两类可视化技术Conformal Visualization和Infinite Canvas以及具体的应用,包括体绘制、高清图片的渲染等。

袁晓如研究员代表大会向Arie Kaufman教授表达感谢并赠送礼物
闭幕式
在闭幕式环节首先进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大会公布了挑战赛、艺术竞赛、海报、论文、综述等评奖情况。来自北京大学刘灿等人的论文《Event-Based Exploration and Comparison on Time-Varying Ensembles》,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论文《PermVizor: Visual Analysis of Multivariate Permutations》获得最佳论文提名奖。来自中科院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团队的论文《VISPubComPAS: A Comparative Analytical System for Visualization Publication Data》获得了最佳论文奖。来自南京大学的论文《Multi-Space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Spatio-Temporal Simulation Data Visualization》获得了最佳综述奖。

实验室刘灿等人的论文获得最佳论文提名奖
大会还介绍了其它相关可视化会议的举办情况。来自天津大学的张家万教授介绍了明年Pacificvis 2020的筹办情况,PacificVis 2020将于2020年4月在天津举办。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王长波教授介绍了VINCI2019会议,会议将于9月20日到22日在上海举办。来自北京大学的袁晓如研究员介绍了VizAfrica 2019的筹办情况,VizAfrica 2019将于11月11日到15日在博兹瓦纳举办。
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主任袁晓如研究员,公布了未来三年ChinaVis的举办地点。ChinaVis 2020将于西安举办,ChinaVis 2021将于香港举办,ChinaVis 2022将于武汉举办。在ChinaVis 2020的宣讲环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权义宁教授代表筹备委员会,介绍了将于明年在西安举办的ChinaVis大会的筹备情况、时间、地点等,并介绍了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欢迎大家参会之余体验。
最后大会主席吴亚东教授感谢了众多参会者的参与,组织委员会的付出以及志愿者与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本次ChinaVIS大会也结束了。一路走来,ChinaVIS在北京、天津、长沙、青岛、上海、成都举行,不断推动着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事业的发展。作为中国可视化领域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每年的ChinaVis会议不仅有全国的可视化专业人员的参与,还吸引了许多相关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工业界的从业人员,已经成为了国内可视化研究人员交流和分享的重要平台,极大促进了国内可视化的研究与发展。我们明年西安见!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