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为2023年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作品之 5 – 《大唐西域记》可视化。作品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大唐西域记》,将带你沿着玄奘的足迹,深入探索他的旅途。
引言
玄奘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佛教高僧之一。他的西行之旅不仅是一次宗教追求,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伟大冒险。在7世纪,他踏上了漫漫征程,穿越险恶沙漠、跨越险峻高山,最终抵达了印度,寻求佛教经典的真正原典。他的旅程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还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信息。
《大唐西域记》可视化设计作品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记录玄奘西行见闻的珍贵史料《大唐西域记》,将带你沿着玄奘的足迹,深入探索他的旅途,同时驻足品味每一站的文化遗产和地理特点,让你亲身感受在这段壮丽征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和奇迹。
数据收集与整理
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本科课程项目《大唐西域记》可视化中收集的数据,原数据通过对《大唐西域记》原著的整理,共收集了来自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每一项数据都包括地名、疆域、特色物产、宗教信仰、语言、气候、地貌等共19个属性,同学们对原数据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修正。此外,同学们还从公开数据中获取了各个国家和地点的精确位置信息,以及玄奘在游历中所走过的轨迹。
输出处理的一个难点在于,原始数据都以文言文的形式记录,属于非结构化数据,因此在提取和处理时需要进行手动转化为结构化数据的过程。举例而言,疆域的描述通常呈现为“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或者“周千余里”等,需要经过额外的步骤将其转化为数字格式,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操作。此外,由于古籍记录本身的缺失,数据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缺失属性,比如在157个地点中,只有24个地点有记录其语言属性。
可视化目标
《大唐西域记》可视化的首要受众是那些对《大唐西域记》深感兴趣的普罗大众,主要希望回答下面的问题:“《大唐西域记》故事情节究竟是怎样的?”、“这本书中提及了哪些国家?”以及“这些国家有何独特之处?”。而可视化目标同样简单明了:以生动、易懂、吸引人、视觉化的方式,将《大唐西域记》中经过的各国以及这些国家的基本特征呈现给观众。
可视化与交互设计
最终的可视化由下图所示。整体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地图和时间线。

可视化设计
地图部分主要呈现了玄奘西行的整体轨迹。在这一部分中,每个矩形图标都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而矩形的大小则反映了该国家或地区的疆域大小。图标的类型则用于编码该地宗教类别,如下图右所示。这些图标的设计灵感源自曼陀罗花的图案。在佛教中,曼陀罗花被视为修持能量的中心,它代表着佛国之形象,是供佛教徒进行观想的对象。花朵图案还寓意着佛教信仰在各地生根发芽,通过传播而变得更加繁荣。
在左侧的时间线中,各个国家和地区按照轨迹的顺序排列,并以列表的形式呈现了一些关键属性。着其中使用了佛教具象图标来表示宗教兴盛情况:使用寺庙图标表示宗教场所,寺庙的高度表示宗教场所的数量;使用佛经来表示信徒,佛经的厚度编码信徒人数。鉴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场所数量和信徒人数存在较大的差异,这里采用了非线性的对应方式,以能更清晰地表达这些信息。

宗教场所数和信徒人数的图标设计
当用户在地图或时间线中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时,地图视图会突出显示该国家,同时放大焦点到该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同时,左侧的时间轴也会自动滚动到相应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并突出显示其条目。通过这种交互方式,用户可以轻松地将地图和时间线中的内容相互对应,从而更好地理解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信息。这种直观的交互设计有助于用户更深入地探索《大唐西域记》的内容,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玄奘的旅程和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

交互选中国家或地区
结语
《大唐西域记》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内涵和宝贵的学术价值而闻名于世。通过对这一作品进行可视化呈现,可以让更多人身临其境地探索玄奘西行的壮丽轨迹,深切感受到古代丝绸之路的风景。
小组成员:马驰腾 北京大学、万达禹 北京大学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杨晨珍 北京林业大学、李伟翔 北京邮电大学、李明宣 北京大学
指导老师:袁晓如 北京大学、徐瑞鸽 雪城大学
暑期学校优秀课程设计将陆续收录在可视化看中国网页:

https://vis.pku.edu.cn/vis4china
暑期学校网页:

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欢迎各方面合作,有兴趣者联系 xiaoru.yuan[at]pku.edu.cn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