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可视化暑期学校设计作品 8 – 汉籍流传时间线

本作品为2023年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作品之8 – 汉籍流传时间线。流传域外的汉籍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传播路线对于勾画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可视化作品以《东坡集》为例,展示了其丰富的流传历程。

引言

汉籍是运用汉字书写的各类典籍的总称,它的存在映射着文化发展的历程。汉籍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汉籍流传事件的研究对于探讨中华文化的演变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汉籍流传时间线”着眼于《东坡集》单本汉籍的流传事件,对其流传细节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

《东坡集》宋元刻本封面图

数据收集与整理

同学们收集了《东坡集》流传数据包括文字信息和对应的图像资料。文字信息分为书籍基本信息和对书籍流传事件的描述,其具体的属性分类如下图所示;图像资料则包含佐证每一次流传事件的印章图片和其所在的书影图片。

《东坡集》流传数据描述

可视化与交互设计

项目的可视化系统总体界面如下图所示。《东坡集》宋元刻本的多数流传事件发生在日本,因此小组在整个可视化作品的场景中增加了樱花、绘马、御守等设计元素渲染氛围。

汉籍流传时间线可视化系统界面

汉籍的流传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因此小组选取“桥”作为可视化表达的设计意向,意寓架起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桥上悬挂的御守标志着《东坡集》的每一次流传事件,御守的颜色编码了流传过程中收藏机构的类别,御守系带的绳结样式则表示不同类型的时间编码。点击御守上面的印章图片,展示当前流传事件的详细信息。

汉籍流传时间线的御守设计细节

悬挂在樱花树枝上的绘马则根据流传事件发生的日本时代进行划分,详细展示了该时代中书籍流传的收藏机构、收藏机构类型、经手人物以及人物身份信息等。小组依据日本不同时代独有的特点,在绘马上设计了标志着日本不同时代的花纹图案。

汉籍流传时间线的绘马设计细节

《东坡集》的流传之路

《东坡集》是北宋东坡居士苏轼生前编订的著作集,前人称之为“谬误绝少”。《东坡集》共有4个刊刻版本流传至今,其中一套宋刊十行二十字版的刊刻本东渡日本,历经转徙,现藏于日本宫内厅,是“日本重要文化财产”。该版本最早刊刻于宋孝宗至光宗年间的中国江西;百年后,传入日本镰仓幕府时期政治家北条实时创建的金泽文库。约500年后,在天明五年以前经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清田儋叟之手收藏,并于1808年由学者市桥长昭收藏与進獻。明治维新前,市桥长昭将本藩所藏宋元刊本三十种,献纳于江户汤岛圣堂的儒学教育最高学府——昌平坂学问所,《东坡集》亦在献纳之列。德川氏兴而文治复盛”,“渐摩风气,无不知古本贵重”,日本藏书刻书蔚然成风。此后,明治七年至明治十四年间,由日本公家的浅草文库收藏。最终,于1891年由日本皇家的宫内庁書陵部(前身为宫内省图书寮)收存,成为了“皇家御物”。“摇扇煎茶小童,吟诵赤壁味浓”,“我朝紫式部以山石比源氏之风姿,唐国苏居士以西湖比西施之艳丽”。《东坡集》的流传,架起了中日文化沟通的桥梁。

《东坡集》流传历程

结语

流传域外的汉籍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传播路线对于勾画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同学们以《东坡集》为例,展示了其丰富的流传历程。

课程设计:汉籍流传时间线

小组成员:鲁可儿 北京大学、税波 清华大学、卢林涛 北京科技大学、段雨含 俄亥俄州立大学

暑期学校优秀课程设计将陆续收录在可视化看中国网页:

https://vis.pku.edu.cn/vis4china

暑期学校网页:

http://www.chinavis.org/s23

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欢迎各方面合作,有兴趣者联系 xiaoru.yuan[at]pku.edu.cn

发表评论?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 - 你可以用以下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