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自2009年创办以来,长期致力于培养国内外可视化青年人才。第十三期暑期学校于2022年7月11日-24日举办。课程设计由可视化相关专业、设计专业和应用领域的学员共同完成。我们将陆续介绍相关课程设计作品。
“陶之符,字之源——中国早期刻画符号分布” 课程设计项目着眼于对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末期刻画符号的系统整理与研究,由时空分布中感受早期文明的萌芽演化。
一、引言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人“仰视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造文字”,使自己的体验感知、关心祈求都能记录下来并世代传承。而中国早期刻画符号被认为文字的前身,是从无文字向有文字发展的一个阶段,属于尚未发展成熟的文字,其研究对于探讨华夏文明和汉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
小组对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按照“区域——文化——遗址——载体/符号”的层次结构进行收集,共整理出10个区域、51个文化以及166处遗址的1378张载体图像与1692张符号图像,跨越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元年共7000年的历史。
三、可视化与交互设计
该作品在色彩上采用陶器之褐、玉石之净、石器之灰与水墨之青进行雕琢。


作品的封面图以中国地图为主要构成元素,不同着色显示出刻画符号在区域级别上的分布。空心渐变圆圈描绘了文化级别上各刻画符号的地理分布,颜色代表刻画符号的类型,大小表示该文化所留存的符号个数。文化间的箭头方向勾勒出它们相互之间的融合与演变。
选择相应的文化后,可以在内容界面的地图了解刻画符号在遗址级别上的分布,以及进一步了解相关遗址的具体内容信息。

可视化提供了以遗址等级为分类单位的载体与符号的图片,可以看到在特定的遗址中发掘的各类刻画符号及其器物。

可视化还提供了早期刻画符号的时间分布。文化按照其所在区域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文化分行排列,避免时间上的交错重叠。每个文化表示为一条线,其出土的刻画符号按遗址左右排布,圆圈大小表示出土符号的数目。底部的面积图刻画的是符号在各时期的出土数量的波动情况。

四、案例探索 – 云游柳湾遗址
高天厚土,荒漠戈壁,青海从不缺少大美;柔软的细沙,潺潺的流水,细品之下,更有一种细微之美。湟水河一路款款而行,流至乐都区时,由树枝状变为扇状,它的北岸坐落着一个名叫“柳湾”的小村庄,那里有着出土马家窑刻画符号文化的柳湾遗址。

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而柳湾则被称作是“彩陶的故乡”,勤劳智慧的湟水儿女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物质文明。今天让我们云游柳湾遗址,由时空分布中感受陶符那镌刻雕龙的艺术。
此刻我们来到云游出发地,映入眼帘的是集陶器之褐、玉石之净、石器之灰与水墨之青为一体的匠心之色。柳湾遗址所属的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其总体陶符个数接近200个,以几何形为主要的符号刻画类型。

查看地图中代表马家窑文化的圆环,我们可以从概括总览中焦聚刻画符号的细节。共有6处遗址属于马家窑文化,其中柳湾遗址出土陶符数目最多。

柳湾遗址中载体图片保存较为完好,刻画符号的载体大多为陶罐,并刻画在陶罐相对固定的位置。


刻画符号以简单线条的排列穿插组合为主,具有丰富的象形意味,比如一些刻画符号就代表太阳;它们中的有些结体已形似于商周古文中的某些字形。

柳湾遗址所在的黄河上游区域处于各陶符出土区域中较为靠北的位置(视图中靠上的位置即为刻画符号的分布区域在地理中靠北的位置),其跨越公元前3300至公元前2050年共1000多年的历史,是刻画符号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一笔。

那些由柳湾先民创造的器物,向我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也引领着人们去追寻自己祖先的身影,那是千年文化的呼唤,亦是河湟儿女乃至华夏子孙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期盼。
五、总结
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字艺术瑰宝。中国早期刻画符号——这些横竖勾勒的奇妙组合,构造精巧,行美旨远,正如华夏子孙的文化特质,阴阳互补,和谐统一。正是我们世代祖先的历史积淀,酝酿出了盖世无双的中华文明!
这个可视化作品是对于相关早期刻画符号一个初步的探索。数据来源于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对于历史文化的诠释,还需要专家帮助纠正可能的谬误;进一步的提升,需要和相关领域专家的进一步合作。欢迎有兴趣的领域学者联系:pkuvis@pku.edu.cn。
课程设计《中国早期刻画符号分布》
小组成员:北京大学杨超凡,中南大学鲁可儿,北京科技大学史姝璇、顾耀奇,江南大学潘临凡,雪城大学付嘉琪。
指导教师:北京大学袁晓如、雪城大学徐瑞鸽。
暑期学校优秀课程设计将陆续收录在“可视化看中国”网页
http://vis.pku.edu.cn/vis4china
暑期学校网页
http://www.chinavis.org/s22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