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2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主办,CSIG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承办的主题为“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前沿进展”第9期CSIG图像图形学科前沿讲习班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袁晓如研究员担任学术主任,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学生以及企业工程师约60人参加会议,讲习班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12月28号上午,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浙江大学的陈为老师。讲座的主要内容有《时空大数据的可视化》和《海量动态图数据的可视分析理论和应用》。时空大数据的可视化从理解、分析、服务三个角度切入,向分享了可视化研究工作的成果与经验。对海量动态图数据的讨论,再次强调了可视化技术的重要与动态图相关的技术和应用。 继续阅读 »
前一天刚参加完精彩的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十年特别峰会,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就在7月17日投入到了紧张而充实的全面学习中。今天的暑期学校邀请的讲者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屈华民教授和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Leila De Floriani, Hanan Samet两位教授。三位老师结合各自所做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向同学们展示了可视化的魅力。 继续阅读 »
2018年7月16日,第十届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幕式暨十年特别峰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通过遴选的来自北京大学和其他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本届学员,可视化和相关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往届学员等近260人与会。 继续阅读 »
今天是IEEE PacificVis会议正式日程的第一天。首先进行的是大会的开幕式。大会主席Bongshin Lee和Jinwook Seo欢迎各位与会者,并介绍了这次会议的参与情况。今年共有来自19个国家的133人参与,其中来自大陆的可视化研究者有22名。接着,论文、短论文、海报张贴与storytelling竞赛的主席分别对各自部分的参与、评审以及接收情况进行了介绍。本次会议共接受论文29篇,分数均在3.5及以上。我们实验室陆旻同学的论文《Interaction+: Interaction Enhancement for Web-based Visualizations》被全文接收。图可视化主题在今年所接受论文、海报张贴中都有着很大的比例。
2016年11月17日,可视分析与传播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isual Analytics and Communication (ISVAC 2016) 在北大英杰国际交流中心成功举办 。近年来,在国内外大数据技术与需求急速发展,新方法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会同Elsevier出版社、北京图象图形学会、北京市虚拟仿真与可视化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等组织,邀请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台湾和国内大陆等海内外10余名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方面的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领域的交叉前沿成果和新的研究方向。
本次会议的日程设计充实体现了多个领域的交叉碰撞,一共包括虚拟现实与交互技术、可视化与交互感知、信息设计与设计思维以及机器学习与可视分析的结合等四个主题。不同学科思维的碰撞,让许多参会者耳目一新。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交互技术
来自澳大利亚塔斯马
可视化、交互与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是来自塔斯马尼亚大学的Tony Huang博士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曲线对于图阅读过程中的影响结果。长久以来,人们认为曲线可以增加可视化作品的可读性和美观性,这个报告基于实际用户研究,展示了在直线图中存在交叉时,曲线能够较好地替代直线,同时也在回答问题中提出,在实验中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浙大陈为教授的报告题目是Visual Analysis and AI 2.0,以自身团队参与的多个可视化工作为例,生动地介绍了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可视化新发展。陈为教授的介绍包括云计算中集群运行状态监测的可视化、工业4.0中传感器时变大数据可视化、城市交通的语义查询以及时空探索可视分析。
袁晓如研究员作了题为Visualization for Everyone的报告,
信息设计
本次会议的特点是同时邀请了多位在交互设计方面的专家。下午会议的首个环节是信息设计,讲者的话题极具思维启发性和艺术性。来自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曾元琦教授从人的社会性与人和环境相互作用两个角度,阐述了人机交互中如何去更好地设计人与环境的交互方法。同济大学的王建民教授从驾驶者的行为分析出发和大家了探讨了人机接口的设计,他以汽车人机交互设计为例,特别指出好的设计并非越多越好。北京科技大学的覃京燕教授从设计角度出发,阐述了她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对与数据理解、分析、感知、交互的诸多理念,结合自身的诸多思考,带给听众极大的启发。
机器学习与可视化的结合
在这一环节中,由来自清华大学的刘世霞教授、天津大学的张加万教授、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梁婕博士与中科院田丰研究员为我们进行演讲。刘世霞教授的报告从我们熟悉的AlphaGo引入人工智能,并介绍了她的团队在2016被TVCG期刊收录的工作,讲解如何利用可视化方法帮助分析理解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张加万教授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大数据分析两个应用实例,讲解了可视化如何与图像识别、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在生产、生活中发挥实际重大作用。梁婕博士介绍了可视分析如何帮助我们做决策,从决定去哪旅游到国家层面的水利建设,可视分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田丰研究员介绍了笔尖上的人机交互技术,他们的工作以笔为中心,赋予握笔方向不同的含义,使一支笔具有了更多的功能。通过对手写笔记的检测,可以快速构建结构化的电子笔记。他们对基于笔的交互研究帮助了贫困地区儿童书写汉字。
最后一个panel邀请了所有的在场所有演讲嘉宾参与,所有会议参与者均可以任意提问讨论,氛围十分热烈。田丰研究员先向刘世霞教授提出了一个机器学习与可视化相结合的问题,探讨了机器学习中的算法与可视化结合的难点与挑战,以及机器学习中每个步骤可视化参与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刘世霞教授就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进行了回答,她提出由于不同领域科学家的思维差异,这二者结合的确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讨论,但过程中肯定可以通过可视化手段解决很多问题,基本思想就是去打开机器学习的这个黑盒子。紧接着,他们又对可视化与人机交互的结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世霞教授提出,可视化中使用的交互方法仅是人机交互领域中的一部分,但二者的交集对于可视化领域同样有着重大作用。接着,袁晓如研究员对未来可视化与多领域多学科的融合进行了一些预测和展望,例如他讨论到,十年前我们看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虽然可视化在有些地方和它们总是一起提起,但AR与VR其实是很难和可视化结合起来,因为它的硬件设备太贵了,无法普及使用,然而我们看到了增强现实的设备已经是平民化了,有了可以交融的基础,并且出现了许多应用场景,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可视化有了更多的结合可能。
总结来说,这次的ISVAC 2016会议作为可视化,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机器学习等诸多当下热门领域前沿思维的碰撞,不仅是在总结和汇报高水平高质量的相关工作,更是希望能从交叉领域的角度对参会的学者,学生予以创新性启发,加强这几个领域内的学术沟通与交流,创造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从结果来看,整场会议可谓举办得非常成功。2017年的ChinaVis将在青岛举办,期待届时也将有同样出色的研究成果,以及同样热切的学术交流!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