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作品为2023年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作品之 9 – 春晚可视化。从数千条原始数据中,小组成员抽丝剥茧,寻找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故事,春晚不仅仅呈现为一场文艺盛会,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着人们的向往与社会的繁荣。
继续阅读 »本作品为2023年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作品之 9 – 春晚可视化。从数千条原始数据中,小组成员抽丝剥茧,寻找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故事,春晚不仅仅呈现为一场文艺盛会,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着人们的向往与社会的繁荣。
继续阅读 »本作品为2023年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作品之8 – 汉籍流传时间线。流传域外的汉籍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传播路线对于勾画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可视化作品以《东坡集》为例,展示了其丰富的流传历程。
继续阅读 »本作品为2023年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作品之 7 –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项目可视化。作品收集了亚投行自成立至2023年7月的投资项目数据,并且通过scrollytelling的形式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亚投行的投资行为。
继续阅读 »本作品为2023年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作品之 6 – “桥见中国”中国桥梁可视化。作品从艺术的视角出发,通过体验性的交互模式,尝试拉近用户与桥梁的关系。将中国桥梁的数据和形态转化为抽象的视觉语言,展现了中国桥梁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继续阅读 »本作品为2023年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作品之 4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可视化。作品聚焦于“不同非遗项目的创新发展生命力”,探索非遗中新增项目与拓展项目的关系,通过数据对比与视觉呈现,探索非遗保护与创新的新可能。
继续阅读 »本作品为2023年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作品之 3 – “善本图鉴”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中国珍稀古籍书目可视化。作品通过结合交互设计和传统文化审美的方式,让珍稀古籍目录容易理解,方便大众浏览阅读。
继续阅读 »本作品为2023年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作品之 2 – 世界文化遗产可视化。作品以“观遗·守迹”为主题,力图以可视化的方式去呈现世界濒危遗产的分布、属性、濒危原因等信息。
继续阅读 »2023年7月10日-23日,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在京举办。暑期学校邀请海内外在可视化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知名学者,面向国内外学员开放,系统探讨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通过跨学科合作的方法开展可视化实践。
继续阅读 »二十四节气从上古时代就已经出现,它是从天文学的角度来划分的,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不同的方向代表不同的季节,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又细分出了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不仅与中国的农耕文明紧密关联,也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数据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划分方式、气候特征以及人文习俗等,并解释其与天文气象的联系。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小组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以可视化形式呈现二十四节气及与之关联的天象和物候在一年之间周而复始的变化,时序与物候就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流转。
继续阅读 »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