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可视化应用

北大可视化课程设计精选 – 1:企业对比:腾讯 vs 阿里

北京大学开设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在内的可视化课程。其中本科课程自2008年开始开设,是国内早期开设专门课程之一。每年可视化课的最重要环节是课程设计。在此我们展示相关的优秀结果。注意到这是作为一个课程的设计作业,参与的同学基本都没有此前的前端实现经验,课程设计更体现的初步掌握可视化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继续阅读 »

Touchstone2:探索人机交互实验设计的交互式环境(Touchstone2: An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for Exploring Trade-offs in HCI Experiment Design )

在人机交互领域内,研究员经常需要设计一些实验去探索或验证特定的因素对于交互技术及其效果的影响。然而在实验设计中既要控制诸多表面上看似无关的变量,也要权衡加入更多条件或被试者的成本与得到更优的实验效应结果之间的利弊,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同时,在2016年Nature期刊的一篇调研[1]中揭露了在科学界严重的“reproducibility crisis”,即70%的科学者无法重现他人的实验。因此,本文的作者们设计了Touchstone2来帮助研究者们设计、规范、分享他们的实验方案。 继续阅读 »

Screenit: 对细胞筛选的可视分析 (Screenit: Visual Analysis of Cellular Screens)

本文介绍了针对生物制药中一种多维多层次数据——筛选数据的可视分析系统。这个系统连接了现有的支持大量数据但是层次较高的系统和支持细节层次但是数据量支持有限的系统。

继续阅读 »

booc.io: An Education System with Hierarchical Concept Maps and Dynamic Non-linear Learning Plans 支持概念地图与动态非线性学习计划可视化的在线教育系统

对于在线教育现在大家都越来越熟悉了,与传统的教育相比它有一些优势,包括可以更加快速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进行授课与学习、可以支持远程教育让更多人收益,更理想地来说它最终要达到每个人个性化的学习。今天我们介绍的这篇文章[1]来自哈佛大学,描述了他们用了快2年的时间,和教育专家一起构建出一个在线教育系统 – 它支持正常的在线教育的功能,更加有特色的是,它融合了可视化的元素,将课程学习中的概念依据他们的层次结构关系构造出了概念地图,并且为每个学习者根据它的学习情况将课程的依赖关系进行展现,让他们拥有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而传统的在线教育网站或者可视化系统很难同时做到这几点。下表进行了他们提出的系统booc.io和以前一些系统的对比。

继续阅读 »

IEEE Pacific Visualization 2015 Day 4

今天是第八届IEEE Pacific Vis会议的最后一天。会议内容全部安排在上午,分为三个部分,拓扑结构可视化和体绘制,多变量和高维数据可视化以及闭幕仪式。

在 Topological Visualization and Volume Rendering 这一部分中,印度科学院的Vijay Natarajan等展示他们在标量数据拓扑结构研究方面的两个工作。第一个工作构造了完全极值图(Complete Extremum Graph)来抽象标量数据,用于探索数据中的相似结构,并且还定义了一种基于最大权重公共子图的距离度量方法对标量数据进行比较。另外一个工作定位于标量数据 contour tree 的计算效率问题,他们提出了一种快速,并行的构造算法,在数据大小超出内存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进行计算。值得注意的是,Vijay Natarajan 在 PacificVAST 研讨会上就展示了他们之前在标量数据对称结构的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也是基于标量数据中的 contour 和极值等拓扑信息。 继续阅读 »

IEEE Pacific Visualization 2015 Day 3

今天是 Pacific Visualization 正式会议的第二天,王飞跃教授做了主题演讲,此后有 3 个 full paper session 、 poster session 以及 banquet。

Keynote 是王飞跃教授做的演讲,题目为 Visualization and Knowledge Automation: Enterprise 5.0 and Parallel Evolution,这篇论文主要内容是论述可视化对于平行虚拟现实改革的推动作用,所谓平行就是指 ACP 的平行理念,也就是人工社会(Artificial Societies)+ 计算实验(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 平行执行(Parallel Execution)。从本质上来讲,ACP 的平行理念的 核心就是把复杂性与智能化系统“虚”的和“软”的部分建立起来,通过可以定量实施的计算化、实时化,使之“硬化”,真正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而所谓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正是支撑 ACP 方法的核心技术。可视化方法也将成为支撑 ACP 并大力推动平行虚拟现实改革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继续阅读 »

IEEE Pacific Visualization 2015 Day 2

今天是会议正式议程第一天,包括了开幕式、 主题报告(Keynote)、2 个 full paper session 以及 3 个 notes session。

Keynote 讲者是来自 Linköping University 的 Anders Ynnerman 教授,他的报告题目为《抽丝剥茧——从火星陨石到木乃伊》(Inside Information – From Martian Meteorites to Mummies)。 继续阅读 »

IEEE Pacific Visualization 2015 Day 1

可视化三大风云际会之一IEEE PacificVis, 时隔六年再次来到中国(上一次是2009年在北京举办),于今年4月14-17日于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今天一早北大可视化小组一行20名参会代表来到了位于蒙民伟楼的报告厅。正式会议开始的前一天是IEEE PacificVis VAST研讨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可视分析研究者作专题报告。 继续阅读 »

对高维数据集中显/隐性关系的交互式探索 (Interactive Exploration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Relations in Faceted Datasets)

在高维数据集中,数据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即显性关系和隐性关系。其中前者指的是直接包含两个对象的具体的联系(connection),而后者指的是对象之间的共同点(comment point),是相对抽象的联系。譬如两国之间,航线连接是其显性关系,而两国具有相同的气候类型则是一种隐性关系。由于隐性关系只能通过特定的数据查询来发现,多数的可视化方法都只表现了数据的显性关系。Jian Zhao等人[1] 提出了结合图(Node-link Graph)和动态查询(Dynamic Query)的可视化系统PivotSlice,通过在图布局中展现查询结果,并辅以灵活完善的交互功能,来辅助用户同时探索数据的显性和隐性关系。

继续阅读 »

ManyVis:多应用集成的可视化环境系统(ManyVis: Multiple Applications in an Integrated Visualization Environment)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正做一个最新体可视化工作的演讲,播放到演示页面时,slides上直接出现体渲染的结果。你操纵鼠标对结果平移、缩放、编辑传递函数……实时交互的渲染结果与幻灯片衔接得非常完美,演讲很成功。另一个场景中,生物学家在显微镜旁对正观测的数据进行实时标注。虽然切片观测数据有GB量级之大,科学家依然能够用再普通不过的Photoshop观察某一部分数据,在适当处标注,之后保存导出合成的标注结果。 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