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美食到音乐,从现代深奥的AI算法到古代的宗室族谱和玄奘西游……本学期参与《可视化与可视分析》课程的同学们利用课程所学知识,设计出了丰富多彩的可视化作品,为本学期课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视化与可视分析》课程由北京大学智能学院袁晓如研究员开设。这门课中,同学们学习了如何利用可视化与可视分析技术处理海量复杂的数据。在课程中,同学们学习可视化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可视化工具的使用,并最终针对特定数据动手创作出形态各异的可视化应用。
作品展现
《大唐西域记》可视化
作为家喻户晓的《西游记》的原型,玄奘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书籍更是对玄奘西行的艰辛旅途做了详细的叙述。来自信息管理系的陈凯瑞和胡良同学与来自外国语学院的王蕙钰同学合作将这些文字叙述转换成了一幅精美的可视化作品,呈现了玄奘西行的行程路线、途径地区的物产、文化、疆域等地理人文信息以及在当地的经历见闻。整个作品下方的文本远读部分巧妙地使用矩形的长宽将数量信息编码其中,以此将对应诸国的气候、疆域等信息的进行直观呈现和横向对比。

学生作者:陈凯瑞(信息管理系)、胡良(信息管理系)、王蕙钰(外国语学院)

北京美食地图
还在为晚上去哪里吃饭发愁吗?那就来看看这幅北京美食地图吧!该地图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考古文博学院的同学合作完成,使用可视化的形式展现了位于北京多个区热门商圈的美食种类、热度、评分和价格的信息。透过选择查看不同的菜品种类,我们就可以了解哪些种类整体热度较高,哪些种类性价比较高,而哪些种类在某些地点特别受欢迎。

学生作者:夏宏图(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李正道(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鄧秋怡(考古文博学院)
生成算法可视化
来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许苑、南希、黄倍和陈滨琪同学对AI的相关算法非常感兴趣。为了探索这些算法之间的衍生关系,他们针对主流的生成模型算法设计了一个可视化作品。该可视化以力导向图作为主界面,用来展示论文间的相关关系,并采用多个辅界面展示了论文的发布时间、地点、单位、作者等其他维度。在这个系统中,用户还可以标记对各篇论文的熟悉度,申请上传新的论文。通过这个可视化,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生成模型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论文在其他各个维度上的分布情况。


学生作者:许苑、南希、黄倍、陈滨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族谱可视化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宗室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鲁可儿和梅翕尧同学则针对宋代宗室的族谱数据进行可视化。作品分为时间线和家谱图两个视图。时间线部分展示了宗室人物的生卒年,并使用十分精巧的图元来表示皇帝和后妃子嗣之间的关系。家谱图部分则参考了GeneaQuilts的设计,更加细致地展现了帝王一脉的亲缘关系。


学生作者:鲁可儿、梅翕尧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可视化
来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熊一平同学对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在本次课程设计中,他尝试了使用可视化的方法来呈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除了使用传统的点图和柱图之外,一种将旋律通过哈希函数映射到三维空间得到的旋律曲线也嵌入其中。通过旋律曲线,可以看出乐曲旋律的大致走向。

学生作者:熊一平(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结束语
在本学期《可视化与可视分析》课程中,同学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数据,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合作完成了一个个优秀的可视化作品,让冰冷的数据在屏幕上变得活灵活现。同学们在获得满满成就感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小组协作能力和动手实现能力。欢迎其他有兴趣的同学参与到之后的课程中,感受可视化独特的魅力!
相关课程推荐
《可视化与可视分析》课程(本科生)每年秋季学期开设,面向全校对可视化学科研究与应用感兴趣、有意愿学习可视化基础编程和使用可视化工具的各专业本科生,2022年秋课程网页参见:http://vis.pku.edu.cn/course/visclass_f22/

2023年春季学期开始新开设《可视化看中国》本科通识选修课程(课程编号:04835110)。课程将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现实元素,主要教授用可视化和可视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数据的理论方法并加以实践。课程通过多种案例,从历史、文学、城市、经济等多角度以可视化作为途径全面揭示解释中国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展示中国发展进程和未来前进。同时安排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完成可视化设计。课程不要求选课学生具备专业编程能力,但需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欢迎相应同学前来选课!
http://vis.pku.edu.cn/course/vizchina_s23/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