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简介

数据无处不在,通过分析数据我们能获知数据的关联关系和隐藏的信息。在社会飞速数字化、智能化的当下,掌握通过数据知古通今,传承历史文化,理解社会发展,驾驭世界大潮是必不可少的公民基本能力。而可视化用视觉呈现方法将数据转化为视觉符号,帮助人类利用视觉系统感知和认知,快速获取信息,是高效理解洞察数据,支持复杂场景决策的重要能力。

本课程将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现实元素,主要教授用可视化和可视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数据的理论方法并加以实践。课程由智能学院袁晓如联合校内历史、经济、政管、外国语、城环等多个院系教师联合开设。课程介绍高维数据、网络数据、时空数据、文本数据等类型数据可视化形式,讲述交互与可视化叙事方法,通过多种案例,从历史、文学、城市、经济等多角度以可视化作为途径全面揭示解释中国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展示中国发展进程和未来前进。同时安排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完成可视化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取数据可视化和可视分析相关知识,拓展利用可视化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进行数据处理、系统设计和编程等综合技能。

本课程也是一个从本科阶段培养学生开展跨学科合作的实验平台,鼓励学生通过课程提升合作能力,培养开展数智化+社科人文交叉研究的兴趣。也是结合北京大学数字与人文年,从教学层面开展相应工作的探索。

课程不要求选课学生具备专业编程能力,但需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课程鼓励选课学生开展编程实现相应的课程可视化设计。鼓励已经修读《可视化与可视分析》的同学选课。


课程目的

  1. 通过课程理论教学,培育定量定性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可视化思维能力。
  2. 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培育认识、发现问题的能力,培育系统工程设计实现能力;培育团队协作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习贯穿课程始终的数据可视分析基本原则,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和优良的人格养成。
  4. 培养学生开展跨学科合作,开展数智化+社科人文交叉研究的兴趣。
  5. 通过中国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等数据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可视化示例展示

... ... ... ...

成绩评定方式

  • 30%:两次小作业
  • 70%:课程设计

  • 教师团队简介

    袁晓如,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兴趣主要为可视化与可视分析。高动态范围可视化的工作获得2005年IEEE VIS大会最佳应用论文奖。2013年来指导实验室团队多次在IEEE VAST可视化分析挑战赛中获奖。数十次担任IEEE VIS, EuroVis, IEEE PacificVis, ACM CHI, ChinaVis等国际可视化或相关领域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等职。2017、2021年 IEEE VIS大会论文主席(SciVis)。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2008年起在北京大学开设可视化课程,2009年开始面向全国举办可视化暑期学校。

    裴玉茹,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三维数字几何处理及其在临床颌面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在IEEE Trans. PAMI, IEEE Trans. MI, IEEE Trans. BME, ICCV, AAAI, MICCAI等期刊会议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学术论文六十余篇,申请/授权国家专利十余项,承担并参与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曾获得公安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IEEE人脸和手势识别国际会议(FG'20) 最佳论文奖。

    史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吐鲁番文献、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写本时代书籍史。在《历史研究》、《唐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文献》、《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著有《春明卜邻集》,参与编纂《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等书。参与多项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和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

    王耀璟,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加入北京大学之前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法明代尔校区、得克萨斯州Prairie View A&M University、Texas A&M University等美国高校。她的研究集中在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的政策实证量化分析上,已有两篇论文(作为通讯作者)发表在劳动经济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上。

    王长松,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喜德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历史地理,探索城水关系演变、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迁,以及文化遗产管理。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已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专著和参编3部。获得第五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文二等奖等奖项。

    张洪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科学与规划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交通治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智慧城市治理。当前研究领域为无人驾驶汽车、共享出行、新能源汽车等新出行方式的治理,城市交通政策的社会效益分析,以及城市网络对于政策扩散的影响,关注城市政策的数学建模、大数据分析、模拟与可视化。多篇文章发表在交通与城市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与会议上。

    童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地理与产业生态学,实证研究聚焦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以及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地方治理机制。担任《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副主编和《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编委,中国生态学会产业生态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苏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副主任,兼任(双聘)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科研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自然语言处理、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数字人文。获得北京大学黄延方/信合青年杰出学者奖、王选青年学者奖、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